中文譯名:區域菊石

學名:Endemoceras noricum

分類:真菊石亞目/區域菊石超科/區域菊石科

年代:中生代/白堊紀/早白堊世/豪特里維期(階) Hauterivian (134~130ma)

產地:Engelbostel, nordlich Hannover, Niedersachsen, Germany

尺寸:菊石長42mm。


  這是一顆非常稀有的 Endemoceras 區域菊石 ( endem-有地方性、區域性之意),能被視為“區域菊石超科”(Endemoceratoidea)的一個模式科與模式屬,自然是意義非凡的,值得特別介紹。區域菊石超科是由侏羅紀的旋菊石超科演化成白堊紀的帶菊石超科之間的過渡類群,在有些分類系統並沒有區域菊石超科,但法國菊石網等法國的專家將牠們單獨分成一個超科應該有其道理,區域菊石超科之下可分為三個科,按出現年代順序分別介紹如下:

 

Neocomitidae 新康菊石科:從侏羅紀最末的提通階上層一直到延續到白堊紀第二階的凡藍今階下層,是區域菊石超科最早出現也是較原始型態的科,其他分類系統可能將這個科視為旋菊石超科的一個科。先前介紹過的 法國 貝里阿斯菊石 以及 尼泊爾 布蘭佛德菊石 都是這個科的成員。

Endemoceratidae 區域菊石科:演化自新康菊石科,從白堊紀第二階的凡藍今階上層出現,延續到白堊紀第四階的巴列姆階下層,其他分類系統可能會將其歸入帶菊石超科。

Pulchelliidae 美菊石科:可能演化自區域菊石科,從白堊紀第三階的豪特里維階上層延續到白堊紀第四階的巴列姆階上層。這是其中最詭異的一群,起源上很許多不明和爭議,有的專家覺得牠們和帶菊石超科很親近而應併入,也有的直接將牠們獨立升格成“美菊石超科”Pulchellioidea or Pulchelliaceae”。先前介紹過的 法國 尼克勒斯菊石 就是這類菊石的代表。

  身為這麼特別而有爭議性的超科級“冠名代表”的區域菊石,其實化石標本卻是相當的稀有。這件來自德國的標本可看出:區域菊石具有典型旋菊石式的Y型分叉的肋條,肋條末端在腹肩處形成突起小疣點般的結節,並在腹側向殼口方向折曲,從腹側看來有點像魚骨頭。其實這些白堊紀早期的菊石在化石市場上都屬於滿罕見的類型,蒐藏的人也少,所以常被人忽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