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萍蓬草”?是浮萍?是蓮蓬?還是草呢?



話說萍蓬草:


  萍蓬草是睡蓮科萍蓬草屬的浮葉型水生植物,外型和生態習性與睡蓮也很類似,在水底泥土中橫生的根莖(rhizomes),形狀長而多分枝,且佈滿凹凸不平的葉痕,酷似動物的脊椎骨,所以又有“川骨”或“河骨“的稱呼,是中醫應用的藥材之一,具有滋補利尿等功效。此外,引進國內的日本萍蓬草(Nuphar japonicum)和黃花萍蓬草(Nuphar luteum)等也因具有美麗的沉水葉而成為水族業者或玩家廣為運用的水草。


    在臺灣也有一種堪稱國寶級的萍蓬草-“臺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i Hyata),臺灣萍蓬草又名“水蓮花”,是臺灣特有種的植物,也就是說全世界除了在臺灣,其他國家地區都沒有分佈。全世界共有二十多種的萍蓬草,主要分佈在北半球的溫帶和副熱帶地區,而臺灣萍蓬草卻只生長在屬於副熱帶的臺灣,可說是全世界萍蓬草屬植物地理分佈的最南端。此外,臺灣萍蓬草金黃色的花朵內獨具紅色的盤狀柱頭,更增添花朵美麗的色彩。所以臺灣萍蓬草不但具有保育價值,同時也具有醫療應用和栽培觀賞的價值。


  臺灣萍蓬草曾經廣泛分佈於臺灣西部的池沼,但是目前只剩下桃園縣龍潭鄉和楊梅鎮的幾處池塘中還有原生的族群。在野外的原生地,臺灣萍蓬草可算是岌岌可危,不過近年來由於奇特美麗的金黃色小花和珍稀特有種水生植物的身份,使得許多熱心人士和保育相關的機關團體大力推廣,所以也有為數不少的臺灣萍蓬草族群在人為的環境中(例如:臺北植物園、福山植物園、觀光蓮園、學校生態教材園、以及私人水池。)欣欣向榮的繁衍著。



臺灣萍蓬草的型態與生態:


  多年生浮葉型水生植物,具細長多分枝的地下根莖。葉互生,具二型葉,浮水葉橢圓形或卵形,長 8-16 cm,寬 7-12 cm,全緣,葉基具V型深裂,下端具有細長的葉柄;沉水葉淺綠色,半透明膜質,葉緣波狀,葉基箭型。萼片 5枚,黃色,倒卵形,約 2 cm長;花瓣十餘枚,黃色,線形,長約 5mm;雄蕊數十枚,黃色,長約 1cm;子房卵形,柱頭盤狀,紅色。漿果卵狀,具十多枚種子;種子黃綠色,橢圓形,外覆黏液。 



  臺灣萍蓬草全年可見開花,不過要注意的是:花朵最外層的五片其實是“花萼”,真正的“花瓣”小而不明顯,這點和我們較為熟知的睡蓮正好相反。果實成熟時不規則開裂,釋放出被白色海棉狀組織(內果皮)包覆的種子,隨著水流傳播,然後沉入水底。然而,臺灣萍蓬草種子的萌芽率並不高,而且種子萌發的幼苗存活的機率也不高,因為必須面臨成株和其他水生植物、藻類的競爭,脆弱的沉水幼株也容易受到水棲動物的啃食,所以臺灣萍蓬草最主要的繁衍方式是依賴地下根莖的無性生殖。根據龍潭八張犁一處臺灣萍蓬草原生池塘的主人表示:池塘附近有一些野生的澤龜喜歡啃食臺灣萍蓬草的果實,經過澤龜消化道而排出的種子比較會發芽,不過這種說法仍有待證實。其實臺灣萍蓬草的種子不必經過動物的消化道,還是有些種子會萌芽,可是被澤龜吃下再排出的種子,也許會有更好的傳播機會吧。



↑ 台灣萍蓬草的葉片與發育中的果實。


  許多水生植物的種子、無性芽、植株片段、甚至整棵植株常會黏附在有遷徙習性的水鳥身上,藉此傳播到附近許多國家,或世界各地的水域。不過萍蓬草屬植物的種子,表面圓滑又有黏液,很難黏附在水鳥的身上,種子不易遠距離散佈,使得族群分佈上比較受到侷限。冰河時期後孓遺在臺灣的萍蓬草可能因基因無法交流而獨自演化成新種,也就成為臺灣的特有種水生植物-臺灣萍蓬草。


臺灣萍蓬草原生棲地的現況:



  臺灣萍蓬草的原生池塘目前恐怕只剩下不到十處,主要集中在桃園縣龍潭鄉的八張犁,由於全部都在私人的土地上,雖有地方政府的補助,但何時地主會把池塘填掉或作其他用途,並無法預知或阻止,不過有不少學術研究單位或民間保育組織已事先做了移植育種的工作來預防。


  萍蓬草屬的植物大都分佈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就連臺灣萍蓬草也不例外的,是一種“怕熱”的植物。原生池塘的臺灣萍蓬草,在炎炎夏日的曝晒之下,葉片枯黃縮小,一些老根莖脫落浮出水面,與池塘主人栽培在附近生長旺盛的睡蓮相較,真有天壤之別!雖然盛夏的臺灣萍蓬草生長較不利,但有的原生池塘水面浮滿了褐色的藻類,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面長滿了一種浮水的食蟲植物-絲葉貍藻(Utricularia gibba),他們正開滿了可愛的小黃花來點綴夏日較為空蕩的池面。



↑ 絲葉貍藻捕食水中小蟲後捕蟲囊呈黑色。
  
   其實原本在臺灣萍蓬草原生池塘和附近的水田有著頗為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不過近年來由於放養鴨子和大型魚類、溝渠水泥化、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福壽螺入侵等不利的因素,造成許多原本茂盛的水生植物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殆盡。例如:沉水的臺灣簀藻(Blyxa echinosperma)、瘤果簀藻(Blyxa auberti)、麗藻(Nitella spp.);挺水的桃園石龍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擬紫蘇草(Limnophila aromaticoides)、田蔥(Philydrum lanuginosum)、大井氏燈心草(Juncus ohwianus);濕地上食蟲的挖耳草(Utricularia bifida);以及浮葉的龍潭莕菜(Nymphoides spp.)等。和上述的水生植物相比,臺灣萍蓬草屬於比較大型的水生植物,而且受到特別的保護,所以得以倖免於難。然而這些水生植物的快速消失對臺灣萍蓬草所處的生態環境而言無疑是一種警訊!因為原本豐富的水生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只剩下倍受關愛眼神的臺灣萍蓬草和一些常見的雜草,那麼像這樣原生棲地還有多少的保育價值呢? (劉sir 2001)



↑ 日本萍蓬草,葉片常會挺出水面。水族業者稱為“荷根”,美麗如翡翠的沉水葉頗受青睞。



↑ 美洲產的長葉萍蓬草,狹長捲曲的沉水葉頗富觀賞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