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文譯名:昆斯泰特菊石

學名:Quenstedtoceras lamberti

分類:真菊石亞目/冠菊石超科/心菊石科

年代:中生代/侏羅紀/中侏羅世/卡洛維期(階) Callovian (165~161ma)

產地:Ryazan,Russia

尺寸:菊石長40mm(中間最大顆的)。

↑ 這就是俄羅斯有名的“彩斑菊石”,感覺上就像雅俗共賞的化石藝品。這類化石商品的菊石種類以這種昆斯泰特菊石(Quenstedtoceras) 為主。Quenstedt 是古生物學家的姓氏,還滿繞嘴的。

↑ 三顆菊石下方是一個仿母岩的基座,菊石其實是被黏在石頭基座上,並非真的母岩。菊石和基座相連處黏滿了誇張的黃鐵礦顆粒,有修飾與美觀的作用。

↑ 一般黃鐵礦化的菊石通常原生殼因為保存得不好,所以會被清掉,然而俄羅斯的這類菊石往往能保留具金屬光澤的原生殼,但也容易產生像得壁癌的“黃鐵礦病”,如綠色箭頭所指的部位出現白白的粉末。

↑ 俄羅斯的昆斯泰特菊石表面上塗有一層保護漆,但仍避免不了長“壁癌”,因此將白色粉末刮除,並放入防潮箱,也許是濕氣太重所致。

↑ 奇怪的是:不會“長壁癌”的就是不會長,如最左邊的這顆最小的狀況最佳。

↑ 沒想到:放進防潮箱也沒用,白色粉末又出現(綠箭頭),而且右邊這顆的原生殼還裂開隆起,最後剝落。

↑ 最右邊這顆的腹側也一樣慘,本想把裡面白白黃黃的粉末清一清,再把剝落的碎殼用三秒膠黏回去,但真的變很難看,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最左邊這顆拆下來研究研究。本以為可以輕鬆取下來,沒想到這三顆菊石彼此還是相連在一小塊母岩上,然後再黏在石頭基座上的,用力過猛的結果是:慘叫一聲,然後菊石分裂成三塊。

↑ 其實裂開也無妨,正好可趁機觀察一下內部結構,第一塊可以看到這種菊石的縱斷面。

↑ 第二塊可看出內環充滿了褐色的方解石礦化,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 把第三塊靠近臍心的小碎片黏回第二塊上。

↑ 組裝完成,中央有一小母岩。

↑ 雖除去原生殼,露出內部的黃鐵礦也別有風味,縫合線很密集,都快重疊了。

↑ 昆斯泰特菊石的正面,秀出殼口形狀與腹側的肋條。

↑ 除了俄羅斯之外,英國、法國、波蘭等歐洲國家也出產這個屬的菊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