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名:下腔菊石
學名:Catacoeloceras aff puteolum
分類:真菊石亞目/始頸菊石超科/指菊石科
年代:中生代/侏羅紀/早侏羅世/托阿爾期(階) Toarcian (183~176ma)
產地:Seavington St Mary, Somerset, UK
尺寸:菊石長31.4mm。
↑ cata-希臘文有在下的意思,coelo-則有空腔之意,所以屬名Catacoeloceras譯為下腔菊石。下腔菊石屬於指菊石科,但有著迥異的殼形,和一般的指菊石很不一樣。
↑ 這是在英國同產地的指菊石(Dactylioceras cf anguinum),可供參考。
↑ 其實從側面即可看出這顆下腔菊石和典型的指菊石殼形並不相同。
↑ 從腹側來看,下腔菊石除了較為嬌小之外,還擁有著較寬大的殼身,殼口刻意被清成空洞狀,很有意思,感覺上好像剛死不久的空殼。
↑ 肋條保持得不錯,應該說是清理者的工夫深,分岔的肋條末稍在寬敞的腹側相連。
↑ 除了細緻密佈的肋條外,腹側的縫合線也能精彩的呈現。
↑ 另一側則按慣例未清出,但可看出化石圍岩的性質,感覺上菊石殼體和圍岩似乎並不是很堅固,所以清理上必定要很小心,也肯定很費時費工。
↑ 這顆下腔菊石不但在英國Somerset的產地非常稀有,而且保存得很完好,尤其是部份殼棘能保存下來,更是難能可貴!所以價格也…挺高貴的。
↑ 薄薄略為透明的外殼,揭露了側面縫合線的輪廓,以及內環上明顯殼刺。
↑ 稍微轉個角度還能看到更內環也保留了更細長的殼刺。
↑ 層層螺旋排列的空心殼刺,蔚為奇觀,更能讓人想像牠生前多刺的模樣。
↑ 其實很多菊石都擁有發達的殼刺,只是在死後空殼漂流的碰撞摩損,以及形成化石的漫長過程中,菊石殼體,尤其是突出殼表的棘刺通常會毀損,頂多留下略為突起的節結。殼刺保存較好的菊石標本較為罕見,卻也較能吸引愛好者的目光。(Prepared by Andy Cowa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