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植物的祖先耗費數億年漫長歲月的演化,終於成功的離開水面,漸漸的佔領陸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卻有另一些植物在嚴酷的生存壓力下重返水中,在水生生態中演化出異於陸地生態的生存之道。水生植物不論在生態或型態上,都有許多奇妙的現象超乎我們得自於教科書上對一般植物的刻板印象,而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之餘所樂於探究、玩賞的。


 


  所有植物都仰賴水而生存,但究竟對有限水份的仰賴和過多水份的耐受到何種程度才算是水生植物或非水生植物,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因為原本陸生環境可能因雨而淹沒;水域也可能乾涸,所以水生植物為了適應多變的環境,在生存和繁衍方面也必須演化出多樣化的適應型態。尤其是佔有水生植物相當比例的物種是屬於生活在水域岸際的兩棲植物,而他們究竟是否屬於水生植物,真是令學者們傷透了腦筋,也因此古今中外的植物學者對於水生植物的界定,也就有了「多樣性」的定義了。而我個人對水生植物所下的定義是:


 


「植物體具特化器官,能長期適應水域或含飽和水的濕地環境而生長、繁殖,以完成生活史的植物。」(劉sir 2000年)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專家是如何定義水生植物的:


 


Raunkiaer(1934):具有可在水中繁殖的休眠芽,營養器官為沉水或浮水的植物。



Weaver & Clements(1938):生長於水中或含飽和水之土壤的草本維管束植物。



Muenscher(1944):生活史中,有一時期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Reid(1961):除了生活史中,有一時期必須生活在水中之外,種子也必須在水中發芽的植物。



顏聖紘(1986):廣義而言:指生長在水份呈飽和狀態環境下的植物。狹義而言:指植株必須長期生長於水中的植物。研究範圍:在水中生活期佔整個生活史一半以上時間的植物,正常情況下可在水中生長且生長正常沉水葉者。



楊遠波(1987):生活史的大部份時間是沉沒在水中,或漂浮在水中生長的植物。



Cook(1990):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在大部份的時間,或一年中至少數個月沉於水中或浮於水面上的蕨類植物或種子植物。



Tiner(1991):整個族群或僅有少數的個體,採取生活在水中、或定期浸水、或水份飽和的土壤的植物。



陳世輝(1992):生活史中,有一時期生長於水中或含飽和水之土壤上,且成群出現的植物。



賴明洲(1996):生活在水域,除了浮游生物以外所有植物的總稱。



顏聖紘(1997):生活史至少有一半時間生長於水中,或是有潛力生活於水中並繁衍後代的植物。


 


全部讀完後,您是「一頭霧水」,還是「有所見解」,或是覺得「不過如此」呢?有空您不妨也對水生植物試著下個精闢的定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